故事的主角名叫艾莉,一个二十五岁女孩,工作了两年,换过三份工作。助理跟我说案例的时候,感慨道:「现在的孩子越来越定不下来啊,这麽频繁跳槽,竟然说自己是认真的。」
[启动LINE推播] 每日重大新闻通知
「说说看,什麽情况?」我好奇地问道。
「英语系的,毕业之後做了半年的中学老师,就辞职去教英语补习班,倒也算是学以致用。後来,补教业不是都转型了吗?无奈之下,又回去做学校老师了,但没到半年时间,她又去做房地产仲介。您说这是在忙什麽呢?」
「认不认真是态度问题,从跳槽次数可是看不出来啊。」我笑着和助理说:「她来谘询的诉求是什麽呢?」
「找到符合自身优势的新工作。」
「哦,找到优势。」我想,这又是一个希望透过「优势」来突围的人。
谘询时间到了,谘询室门口来了一个怯生生的女孩。
「赵昂老师。」她站在门口,像是守着一条边界线。
「你好,是艾莉吧?快请进。」我起身请她进来。
坐下以後,我主动提问:「我看了你的谘询资料表,是希望透过谘询,找到符合自身优势的工作吗?」
「嗯,是的。」然後,没话了。
「还有别的期待吗?」
「我就是希望找到自己的优势。」
「能不能具体说一说?」我继续引导她,希望听到更多资讯。
「老师,您也看过我的简历了。像我这样换了好几份工作的人,是不是就不容易求职呢?我还能有什麽优势吗?」
「别着急。能不能先说说你换工作的原因?我看你之前的几份工作还都是英语教学,怎麽最後这一份工作,转换到了房地产仲介呢?」我想先找到一个切入口。
「我就是想跳出原来的圈子。」
听她说「原来的圈子」,我以为是补教圈子。等了一下,她又说:「在我们那个小城市,感受不到工作的快乐,整天感觉很压抑,大大小小的繁琐事,想有一些创新也做不到。所以,我就又回到北京了。工作不好找,有朋友介绍了这个工作,说是先做再说。其实,还有一份工作是保险代理人,我没去,想着反正随时都可以做,就先等等看。」
「哦。你之前有在北京工作的经历是吧?」这个在资料表里没有写清楚。
「是的,英语补习班的工作,就是在北京的。」艾莉停了一下,说:「我还是喜欢大城市。」
「那两段在学校做教师的工作,是怎麽回事呢?」
「都是家人安排的。他们就是希望我回到老家去,说是『女孩子要有稳定一点的工作』。可是,稳定倒是稳定了,一点意思都没有,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。」艾莉显然有些不满。
「英语系毕业做英语老师,和做房地产仲介相比,倒更像是学以致用呢。」我慢慢梳理她的选择逻辑。
「家人也这麽说。可是,老师,你不知道,我并不喜欢几十年千篇一律的生活,那和一个机器人也没什麽区别。原本在补习班教英语,还总要想着有所创新,不管主动被动,都要多学习一些东西。」艾莉一下子把自己换工作的原因都说了出来,显然她和家人是做了一番抗争的。
我在纪录纸上记下:成长、自由,这是她追求的职业状态。
和很多年轻人一样,初入职场,有着旺盛的精力、满满的热情,急於找到合适的平台展示自己,希望能够独立。然而,他们又总会面对这样的现实:因为缺乏职场的历练,没有足够的经验,不知道该如何选择,於是就会受到各种挫折和打击。
「那你重新回到北京,看起来似乎实现了愿望。你又如何看待目前的工作呢?」来做谘询,肯定是有所期待,我希望能帮她把期待呈现得清晰些。
「这份工作只是临时过渡,我已经觉得它不适合我了。」
「嗯?具体说一说。」
「我需要一份工作生存下来,但又不知道自己可以做什麽。像这样每天到处跑、蒐集资讯、做业务,似乎并不适合我啊。之前做过补教业,现在这一行整体转型了,我可以做些什麽呢?」艾莉显然做过一番研究,继续说道:「我有些朋友做自媒体,有些做销售人员,有些回到体制内,还有些考公务员去了。」
「我就是特别迷惘啊,好像什麽都能做,又好像什麽都不在行,都需要从头学起。」她解释说:「我倒不是怕从头开始,只是不能再浪费时间了,我都快三十了。如果这个做两年、那个做两年,最後什麽都不精,怎麽办呢?」看来,她的时间紧迫感很强烈。
「为什麽会觉得目前的工作不适合你呢?」
对於职场新人来说,一方面急於建立一种独立的存在感,迫切需要一个展现自我价值的位置;另一方面却是对於职场缺乏了解,对於可以交换的价值,心里没个底。两边夹击,就会既迷惘,又焦虑。此时,摸清楚他们已有的经验,就特别重要。
艾莉接着说出了自己之前的经历。原来,在不长的几段职场经历中,都会出现一些人际关系的摩擦,不是因为「说话太直」得罪主管,就是因为「不善表达」和同事有了误会。後来,她就给自己做总结,「我还是做专业人士比较好,这样就能少和别人打交道,一切都靠专业来说话。」
可是,「专业人士」哪有那麽好做的。什麽职业可以很专业呢?销售性质的工作好像不算,她首先想到的是学历──要不要再继续读研究所,提高学历?
这是职场新人容易走入的一个误区。之所以会在人际关系上出现危机,那是因为,从一个学生到一个职场人,面对这样一种重要的生涯角色转变,他们还没有做好处理复杂人际关系的准备。之前只是同学、老师、父母、朋友的简单关系,进入职场了,即便在一个相对封闭和单一的工作岗位,也要和不同年龄、不同身分、不同地位的人打交道。角色不同了,关系复杂了,基本的待人处事就够一个职场新人学一阵子的。何况,有不少人从小被父母过度保护,缺乏对於人际关系的认识,於是一进职场,就受到劈头盖脸的打击。
逃避,是很多职场新人的选择。为此,才会出现一些「社恐」、「宅男」、「宅女」,其实他们也不是真的愿意宅起来,而是没有在人际往来中得到滋养,就退回到自己的小空间。一旦影响到职业选择,有些人就会以为,「自己是不是内向,不适合与人打交道呢?我要不要选择专业性强的工作呢?」
听完艾莉的描述,我大概清楚了,在她面前展开一张白纸,把刚才听到的内容重新做一番梳理。
「艾莉,你看,你想要更多的成长,更大的自由空间,想要更多的成就感。这是你选择来北京找工作的原因。与此同时,你觉得自己的选项有限,又受制於一些能力的不足,比如与人交往的能力。於是,你就感觉自己陷入困境,希望可以尽快突围。而此时,你所能想到的方法就是借助於『优势』。」
我一边在白纸上写写画画,一边观察艾莉的表情。她点着头,眉头紧锁,说:「赵老师,确实就是这样的情况。那我该如何『突围』呢?」
「先说说造成这种困境的原因吧。」我直截了当地告诉她,「从某种程度上讲,你的困境就是你自己幻想出来的。」
听了这话,艾莉一脸惊愕。
我继续说道:「对於一个职场新人来说,职业能力不足,这是现状,也很正常,需要花时间、做事情,能力才能累积起来。人际交往能力不强,也很正常,因为你正处於一个生涯角色转换的阶段,还没有适应多角色的状态。你找不到太多让自己满意的选项,也很正常,一方面由於你的视野太窄,见过的职业比较少;更重要的是,即便我现在告诉你一些职业选项,因为从未接触过,你心里也没底。」
「你正处於一个职场新人的探索期,需要快速成长。这麽说吧,你想要追求成就感,於是想到了要成长,这是对的。但你想要找到优势,甚至幻想着藉由优势来获得成就感,可能就走错了路。因为多数优势都是需要在做出一项项成绩的基础上,才能显现出来的,而不是像算命一样算出来一种优势,预言自己凭藉这个一定能成功。这是导致你陷入困境的重要原因。」
艾莉似乎听懂了,又似乎更迷惘了。她像是泄气的皮球,喃喃地说:「难道,我就没有优势了吗?」
看得出来,满怀希望要追求的东西,似乎一下子消失了,肯定会有失落感。但她不知道的是,她已经拥有的东西更宝贵。
「你的优势太明显了,明显到你都习以为常,从不关注。」听我这麽说,艾莉又一次惊愕了。「是的,你看:你年轻,有追求积极向上的动力,愿意自我改变──这就是你最大的优势啊。」
艾莉更迷惑了,眼睛似乎在说:「这算什麽优势啊?」
我笑了笑,耐心地继续说:「有三种认知,是你作为职场新人需要先建立起来的。」我展开刚才为艾莉做的纪录,一边圈,一边讲──
第一,你要知道:优势不是凭空产生的,是基於过去的经验累积;准确地说,是基於过去的成绩累积出来的。
这一步,谁都绕不过去。你得先放下对於「凭空挖出来一项优势」的执着,然後在具体的工作中做出成绩,才能从当中找出优势,也才能让你的客户或者老板相信你。
第二,你要知道:你永远不会选择一份超出你视野范围的职业。
不要期待一位「高人」指点你说某个职业肯定适合你。即便一份职业真的有发展前景,即便你或许真的能做好,那最好的起点,也是从「现在」开始去了解,将来再选择。
所以,最稳当的选择是从你能接触到的、有了解的、能做得来的职业中,选择合适的先开始。
第三,你要知道:作为职场新人,你所处的正是生涯发展中最艰难,也是最具成长价值的一个阶段。
说是最艰难,是因为你缺能力、缺视野、缺资料库、缺人脉。但与此同时,这正是你可以扎根下来做累积的阶段。十年後,你所能取得的成就,一定和现在的累积密切相关。
我知道,这三点讲起来还是抽象,听上去有点像心灵鸡汤。於是又补充道:「我们说一些具体策略吧,这也是留给你的作业。」
艾莉用力点了点头。
首先,你要去找人做访谈──去找那些你能接触到的,在某一个领域做得非常好的职场人,进行深入访谈。
这里面有一个重要标准,就是什麽是「做得好」。一定不只是自己说好,而是有成果,别人都能看得到。和他们进行访谈,你一定会开拓视野,深入了解一门职业。
记得问他们三个问题:
1.做出了现在的成绩,你认为最关键的原因是什麽?
2.这个职业带给你最大的价值是什麽?
3.你认为这个职业的缺点(需要提醒的地方)是什麽?
我相信,访谈超过二十个人後,你一定有惊喜。
其次,你要每天记录「成就日记」。
每晚必须打开笔记本,回顾一天中最有成就感的事情,记下来,分成三部分进行梳理:
1.这件事的发生过程,为何使你有成就感?
2.展现出你的价值的原因?
3.必须每天记,即便当天你发现并没有什麽使自己有成就感的事情,也要打开笔记本,想一想:第二天准备如何创造成就感?
持续做这件事,就是在持续累积你的优势。
最後一件事,三个月更新一次简历。
一定要很用心地更新。更新简历不一定就代表着你准备找新工作,而是透过定期更新简历去发现:自己已经累积了什麽价值,自己还有些什麽不足,该朝哪个方向努力。
听完这三件事,我看到艾莉的眼睛放光了。我叮嘱她:「一定要记得,这三份作业做一段时间後,再来找我。」
对一个职场新人而言,进入职场的前三年都是一段适应期,像是处於断奶期的孩子离开妈妈的怀抱,添加了不熟悉的副食品,内心充满焦虑,步履蹒跚。他们想要一个答案,可以让自己坚定地努力。
谘询师要做的,不是给一个答案,而是帮他们一起找到可以坚定的力量。在断奶期,断奶不是目的,「更好地成长」才是目的。
一个月之後,艾莉欣喜地发来讯息:赵老师,没想到,我访谈过的一个人邀请我去他们公司上班,是一家网路公司,去做产品经理。这是我想都没想过的啊!
我回覆她:别急着决定,这是在访谈过程中多少会出现的情况。继续做作业,三个月之後再下决定。
半年过去了,艾莉再次出现在我的谘询室的时候,像是变了一个人,衣着时尚得体,满面荣光。她是来和我报告好消息的:她已经成功入职一家线上教育平台,做产品研发。
【转角看见】
进入一个新领域,转入一个新阶段,我们都会有一段适应期。因为环境不熟悉,因为工作没做过,我们会感到不知所措,会感到失落,会感到挫败。此时,不要想着逃开,也不要期待奇蹟出现,而是要告诉自己:「我只是刚刚起步,我需要一个阶段去提升能力,适应新阶段,调整好新角色。」
提升信心、提升能力,是增加内在资源。获取资讯、丰富人脉,是增加外部资源。资源累积足够了,自然就摆脱了困境。与此同时,不要忘记:
摆脱困境不是目的,要问问自己:
1.这个阶段获得的成长是什麽?
2.我可以累积些什麽成就,为下一个阶段做准备?
作者介绍|赵昂
资深生涯谘询师,并担任生涯谘询师的培训老师及督导。中国着名的职业发展专家,职涯谘询实战经验领域的指标人物。曾为清华大学、北师大等大专院校兼任讲师,及企业、教育机构顾问。提出「全景生涯观」及青少年生涯教育体系「梦想教育」,专精於个人优势发展、愿景建构、生涯领导力发展、职涯平衡建立、青少年生涯教育等领域。另着有《通往未来之路》、《培养有梦想的孩子》等书。
写作初衷:帮助卡在人生转角的人们。
进入职场的前十年,我像一个迷路的孩子,一路打听,有点消息就赶过去,到了那里发现不对,再重新出发。打听什麽呢?我也不知道,只是逢人就问:「哪里才有让人热爱的工作?」後来做了谘询师,才知道很多人和我一样,深陷迷惘。
在谘询中,我经常思考:是什麽原因,让有着丰富职场经验的人困在机会里?让能力超强的人陷入迷惘?让年富力强的人找不到自己的热爱?让前途光明的职场中坚自怨自艾?
於是,我融合十多年专业历练、超过百万字谘询纪录,凝链为二十五个具代表性的职涯提问,写成这本书。
这像是一本「密码本」,帮助卡在人生转角的人们,破除疑虑,顺畅过弯,找到生命下一步的指示牌。
本文经授权转载自宝瓶文化《每一次职涯瓶颈都是转机:资深生涯谘询师带你跳脱外在困局,清除自我苛责,重写人生剧本》(原标题:职场跳跳鱼的突围)
责任编辑/李艾庭
分页阅读